高校博物館是為了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由高等學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標本、資料等文化財產設立并向公眾開放,致力于服務高等教育發(fā)展和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社會公益性組織。近年來,一些“藏”在大學校園里的博物館進入社會大眾視野,在假期成為熱門打卡地。
依托學術資源,高校博物館在提供專業(yè)化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fā)揮著獨特作用,也逐漸成為校園里的“第二課堂”。
——編 者
挖掘紅色資源,融入“大思政課”
老物件中回顧崢嶸歲月
“列車開動,就此揮別故鄉(xiāng)。他們拿著這張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字樣的粉色乘車證,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從上海徐家匯開往古城西安的列車,踏上西遷之路……”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qū)的交大西遷博物館里,游客們跟隨著講解員徐正紅的講述,從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中回顧著那段崢嶸歲月。
1956年,數(shù)千名交通大學師生員工響應國家號召,“打起背包就出發(f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yōu)秀人才帶到祖國西部。
徐正紅從小聽著父親、舅舅和舅媽口中的西遷故事長大,在西安交大學習、工作,如今又加入教職工講解隊。
“校園西遷初期還是工地,下雨一片泥濘。我舅舅上課前摔了一跤,洗了手上的泥卻花著臉進了教室,同學們都笑了?!薄斑@張照片里的兩位教授都是我父親的同事,照片里表情嚴肅,私底下都是能歌善舞的文藝青年!”徐正紅將展館中2000余件展品與父親、舅舅等老一輩西遷人的回憶和各種史料相結合,為游客們重現(xiàn)60多年前的生動場景。
作為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西安交大西遷博物館積極挖掘校內外資源,將西遷歷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通過“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等多元途徑,舉辦西遷主題展覽30余場,讓觀眾感受立體多維的西遷故事。
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珍藏著陳獨秀等人的13封信,這些信件涉及《新青年》獨立辦刊等事件,是珍貴的史料;在哈爾濱華德學院東北烈士紀念館分館,哈爾濱華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經常向前來參觀的師生講述“八女投江”的故事……近年來,眾多高校依托歷史文物、建筑等紅色資源開設博物館、紀念館,以紅色文化引領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依托科研優(yōu)勢,探源中華文明
古遺存前領略文化魅力
悠悠錦江畔,九眼橋與望江樓間,四川大學博物館新館沿江而立,玻璃幕墻、青灰屋脊。經過3年多改擴建,該館于2023年暑假重新亮相。
伏在畫案前,鼻尖幾乎貼上泛黃的絹本,典藏部副研究館員盧素文正在修復一幅古畫。盧素文2014年從川大畢業(yè)后就在學校博物館工作,見證了博物館的發(fā)展變化。
博物館發(fā)端于1914年籌建的華西協(xié)合大學古物博物館,現(xiàn)有歷史人文類文物8萬余件,在書畫、陶瓷、美術雕刻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
作為高校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依托學校科研優(yōu)勢,在文物遺存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與四川的考古學、民族學等學術研究同步發(fā)軔?!皩W??脊艑I(yè)師生多年來參與各類考古發(fā)掘、文物保護項目,為陳列展覽提供了基礎支撐。”盧素文說,比如,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就與川大有著近百年淵源。
1934年,華西協(xié)合大學博物館正式開啟三星堆月亮灣遺址的科學發(fā)掘,并獲贈了一批文物。如今,記錄每天出土器物的發(fā)掘日記、地層圖、器物圖等,就存于館內。而展廳則復原了當時的探溝場景,并設置動態(tài)投影,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回到發(fā)掘現(xiàn)場。
“高校博物館往往具有強大的專業(yè)性和學術性,從學者視角和學科維度精選展品,并結合現(xiàn)代科技手段,構建可看、可聽、可聞、可觸的綜合性展陳體系,力求增強觀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興趣?!彼拇ù髮W博物館館長汪東升說。
近年來,不少高校博物館以文化傳承為主題,成為大學生身邊的傳統(tǒng)文化課堂,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領略文化魅力。
由浙江大學主辦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元畫專題展”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展,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200余件(套)繪畫珍品圖像與傳世文獻,系統(tǒng)呈現(xiàn)元代繪畫的豐富維度,游客置身其中,仿佛步入一場跨越時空的筆墨對話。
黎族的幾何紋服飾、赫哲族的魚皮衣……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收藏了豐富的中華各民族文物?!安挥萌ト珖鞯兀湍芸吹礁髅褡逦幕木A,這對專業(yè)學習是種幸運?!币幻褡鍖W專業(yè)的同學說,課本上的文字與實物相印證,“讓抽象的文化概念具體可感?!?/p>
與社會公共博物館相比,高校博物館能吸收科研人員最新研究成果,反哺陳列展覽、社教活動,人文知識傳播的時效性更為突出?!霸诓仄穪碓炊鄻?、全面的基礎上,高校博物館往往具有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是青少年參觀、研學進而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考的理想課堂?!蓖魱|升說。
拓寬知識邊界,輔助專業(yè)學習
新突破里記錄奮斗歷程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里,坐落著一座如殿堂般的建筑,那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暗拇_是殿堂——記錄了新中國逐夢空天基因密碼的知識殿堂?!北本┖娇蘸教觳┪镳^首席專家、原常務副館長韓國軍自豪地說。
博物館前身為北京航空館,是由飛機設計教研室的飛機陳列室和機庫改建而成。8300平方米的展廳通過“長空逐夢”“銀鷹巡空”“空天走廊”“神舟問天”4個主題展區(qū),繪出了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è)的蒼穹史詩。“在這里,我度過了大半個人生?!表n國軍撫摸著展臺,指腹劃過上面展示的文字與圖片。
走進展廳,一架火紅色涂裝的飛機牢牢占據(jù)著展廳的“C位”,機身上鮮紅的“北京—1”字樣向參觀者訴說著它的身份——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的“北京一號”輕型旅客機。
韓國軍說,“1958年,北航1400余名師生奮斗了100多個晝夜,讓‘北京一號’從一張設計圖紙到真正翱翔于藍天之上?!?/p>
如果說“北京一號”鑄就了北航人“空天報國、不畏艱險、敢為人先”的精神豐碑,那旁邊這架“馮如三號”則是北航精神傳承的見證。
2019年,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大一新生設計制作出這款長航時無人機——“馮如三號”,可以在天空中持續(xù)飛行100小時,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安簧偻瑢W在參觀后都提到了‘馮如三號’的故事帶給他們的影響?!表n國軍說,這些重要展品能夠激發(fā)年輕人的責任與擔當。
轉身回望,一堂航空航天概論課正在進行?!澳銈儚臍灐?0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技術特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羅明強與學生們湊在殲—10A戰(zhàn)斗機旁,同學們手拿筆記本,仔細記錄著觀察到的每一個細節(jié)。
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我國高校中還有不少特色鮮明的專業(yè)博物館。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qū)的電子科技博物館中,1.5萬件藏品系統(tǒng)呈現(xiàn)了中國電子科技的發(fā)展脈絡。其中,裝載著“中國芯”的夢蘭12英寸筆記本電腦尤為引人注目。電子科技博物館館長趙軻介紹,“它裝配的中國自主研發(fā)的龍芯CPU,是中國芯片技術突破的重要標志。”
“與社會博物館不同,高校博物館不僅是體會歷史縱深感、拓寬知識邊界的場所,更是專業(yè)學習的輔助課堂。展覽要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還要滿足教學科研的要求和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壁w軻說。
(邱子睿參與采寫)